“双实基地”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16-05-08 13:53作者:来源: 浏览次数: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

模式的建设和行动计划

建设项目负责人:朱德全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素质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未来,正如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 ”。作为教师培养重要环节的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认同。正是基于对教师队伍重要性的认识,我国政府在充分吸取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级重点师范大学为依托,以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为形式,以定向招生、定向就业为途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新型的师范生专业化运动。为了保障师范生专业化运动的顺利实施,我们提出了“双实双边”院校联动式的师范生专业化培养模式,该模式不仅能体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更能体现主体能动性原则,充分发挥大学、中小学的积极性,促进免费师范生专业化过程顺利开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 “双实双边”免费师范生专业化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途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之弊端正日益彰显,城乡之间的差距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适时提出了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加大了“三农”建设的力度。有学者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农民的问题,农民富则国富、农民强则国强。中国的农民要想富、要想强,最佳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而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则少不了专业化的培养,我国的免费师范生大多数是采用定向招生方式,是为未来的农村教育作准备的,故采用“双实双边”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能为广大的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丰富的教师资源,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本,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设施,提高广大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二) “双实双边”免费师范生专业化模式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孵化器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师教育领域中,大学(主要指专门性的师范大学、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其他高等教育性质的教师教育机构等)与中小学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从而形成一种事实上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这种“大学主导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师范生缺少有效的实习、实验基地也时常困扰着师范生专业化的进程。“双实双边”教师专业化模式以提高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以提高免费师范生专业化水平为出发点、以免费师范生实习、实验基地的构建为平台、以师范大学和中小学校之间的互动为形式、以免费师范生的实际行动为切入点,促进了师范生专业化的进程,打破了传统师范教育中教育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状态,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出了院校之间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理想途径。

(三) “双实双边”免费师范生专业化模式是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为了推动教育事业高速度、高质量地发展,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教育领域的各方面改革。其中许多教育改革者把目光投向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教师,认为教师质量问题是“教育的根本症结之所在”。教育部师范司1998年8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办的“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确定:“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叶澜认为:“要建设一支能胜任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 如今,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之专业化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政策取向,教育要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响应时代的呼唤,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尽快建立一支新型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通过采用包括“双实双边”等模式在内的多种培养模式来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的研究状况

在中国,大多数从事教学工作的师范类毕业生到了中小学之后都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真正适应教学工作,这反应了当前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模式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不适应中小学校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加大师范生专业化进程研究的力度,使其适应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要求,已成当务之急。

纵观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研究状况,发现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等。如傅树京的《PDS: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性选择》、陈利群的《“一轴两翼”: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基地运作新模式》等等。通过对包含上述文献在内的类似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内对师范生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

在我国,随着国家对师范生培养质量日益重视,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培养措施的实施,许多学者加大了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力度,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注重从引进国外的培养经验,典型的例子就是加大了对美国PDS培养的研究力度,如在实践探索方面,我国一些高师院校近些年开始与周边一些中小学合作,建立PDS并通过这种模式积极推进师范生的培养工作,以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化进程。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结合美国相关做法积极探索我国师范生教育的可行策略和其专业发展之路经,以改进我国师范生的实习模式,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张美在《美国专业发展学校中的教师继续教育》中就论述了PDS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临床性的实践训练,提高教师职前培养水平,增强教学专业知识,促进教师在职进修的专业发展;”丁邦平在《论美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一教师专业学校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从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关系的历史沿革入手,深入分析了PDS从构想到实践的发展脉络及其对美国教师教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傅树京在《美国PDS政策述评》中从国家政策制订部门就PDS有关问题制订出相关政策的角度对PDS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融合大学与中小学联系、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王雁等在《合作•平等•共生一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体会》中对PDS中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所体现出的合作性、平等性与共生性予以了研究等等。

2、实习模式的研究

在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的同时,许多学者还从实习模式方面展开了研究,提倡建立健全实习基地来加强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如陈利群一《“一轴两翼”: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实践基地运作新模式》一文中提出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合作双赢为基础,以促进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发展为目标”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加强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徐方亮在其硕士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中提出了 “任务驱动式二维教育实习模式”的实习师范生培养模式;杨龙和在《创新教育实习模式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 力培养》一文中指出现阶段中师范生实习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体教育的实习模式等等,所有这些,都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师范生的实习基地、实习模式进行了探讨,具有很大高的借鉴价值。

(二)国外的研究状况

1、美国的PDS模式。

20世纪80年代早期,美国一度陷入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社会问题迭出的状况之中,这使得美国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是美国把发展国家的主要视点由经济领域转向教育领域,并将改革的放在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上,设想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来实现学校教育的改进,于此提出了PDS培养模式,试图从重视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改进师范生的实习措施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这种模式有能促进中小学校与师范院校的合作和沟通,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宝贵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改善了大学师范教育的培训计划,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如屈书杰在《美国的教师职业发展学校》一文中论述,在PDS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组成合作小组,共同负责师范生的培养。参与学习的师范生在有合作关系的中小学做一学年的实习教师。与一般的教学实习不同的是,实习生不单纯是在教师指导下教儿节课而己,而是像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这包括每周一天的班级教学家访、各种教师教研会议,甚至也可以搞一些教学实验:指导教师来自合作双方。

2、其它主要国家的实习模式

除了美国的PDS培养模式之外,英、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改革师范生的实习措施来加强师范生专业化的进程。如英国政府为了提高教师质量,于1983年提出“提高教师质量”的白皮书,建立了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育实习模式,在实习方式上,大学与中小学校在双方互惠基础上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成立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局及大学教育学院组成的“伙伴关系指导小组”。 德国也很重视师范生的实习工作,采取两段式的教育实习模式,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法国和日本等国也逐渐加大了师范生实习模式的改革力度

(三)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评述

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和外国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们在对师范生专业化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时,都非常强调师范生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的结合,注重加强师范生的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实习模式的变革与改革,虽然这些研究都非常深入,有的还很有新意,但是几乎都没有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进行过全面的研究,较少对院校互动的动力机制进行过探讨。在实习方式方面,侧重于实习基地与实习模式的改良研究,而对院校之间的实验基地建设的探究较少。因此,立足于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以实际行动为导向,尝试建构一种既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又重视实验基地创建、还强调院校联动的新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三、本项目建设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技术路线

(一)建设思路

本项目建设目标:为了落实教育部启动的“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计划”,推动西南大学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本项目建立了新的培养模型,即“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培养模式。此模型利用西南大学最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培养师范生,形成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优势所支撑的教师教育创新和教学平台,直接服务于教师教育,把西南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示范性举措落到实处,为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队伍做出新的贡献。

本项目建设的路径:首先,从探讨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入手,分析以往和当前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存在优缺点;其次,提出构建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培养模式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找出“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培养模式建设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再次,设计并建立初期模型,包括联动主体系统、联动内容系统、联动方式系统和联动评价系统;然后,针对建立的初期模型进行试点研究,通过与免费师范生、老师和领导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初期建立的培养模型及试行效果进行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 “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培养模式;最后,建立模型的运行机制,策划模型运作的行动计划,构建模型运作的动力保障。最终实现模型构建和行动计划紧密结合,为“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计划”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项目研究采用的方法:

首先,利用文献综述法。分析国内外有关免费师范生及教师培养的相关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比较和整理,以寻找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历史启迪与国际借鉴。

其次,采用比较研究法。针对我国传统师范生实践技能比较薄弱,进入教师角色较慢这一不足,自足国情,适度借鉴西方先进的教师培养模式,建构“双实”基地双边联动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

再次,使用调查研究法。以西南大学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访谈和观察的方式对免费师范生、非免费师范生及教师进修调查,并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当前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为“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培养模式构建提供有力的事实支撑。

最后,采用个案研究法。本项目建设选取西南大学为试点大学,以其培养模式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其优缺点,对“双实”基地双边联动模型提出优化建议。

(二)重要观点

第一,建立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促进实践和科研紧密结合。“双实”即为实验研究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双结合,通过建立此模型,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使实践教学和教育科研很好地结合起来,打造优秀教师 和教育家队伍。

第二,院校双边联手互动,实现学和教双赢结合。院校双边联动主要是指高等院校和中小学之间的联手互动。高等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免费师范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实践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中小学是吸纳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主战场,是培养优秀教师队伍的实践平台。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双方实现联动,免费师范生就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和教相联系,成为能胜任教育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

第三,建构“双实”基地双边联动模型,创新免费师范生培养方式。“双实”基地的建设培养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双边联动为免费师范生成为能胜任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提供了平台。将“双实”基地和双边联动结合起来培养模型,将会为免费师范生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提供实践舞台,为免费师范生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改革免费师范培养方式提供指导。。

第四,策划模型的行动计划,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本项目建设不仅建构了“双实”基地双边联动模型,而且还策划了模型的行动计划,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模型的行动计划从空间和时间纬度提出了实施程序,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实践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免费师范生教育的质量。

(三) 建设内容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模式的构建

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模式如图1,它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系统:

a. “双实”基地双边联动主体系统(大学教师、免费师范生、中小学管理者与教师)

b. “双实”基地双边联动内容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过程)

c. “双实”基地双边联动方式系统(参与式联动,捆绑式联动)

d. “双实”基地双边联动评价系统(表现性评价,整体性评价)

第二,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三,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模式的实施步骤

第四,免费师范生“双实”基地双边联动模式的动力保障


  • 学部概况
  • 部徽
  • 部训
  • 部长寄语
  • 西南大学教育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部是办学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学部,1984年获教学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课程与教学论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点击查看详细介绍】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田家炳教育书院 电话:023-68252305 网址:jyxb.swu.edu.cn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 Southwest University

  • ■ 给全体学生的十条倡议 【查看详细】

    ■ 给教师的十条建议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