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美育行,寻觅草龙吟|2025教育学部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寒假特色社会实践总纪实

发布时间:2025-01-21 11:27作者:来源: 浏览次数:

为提升学部一流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探索用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智慧培根铸魂学部创新型教育人才综合素养发展,2025年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发展与促进会的支持下,联合西南大学校团委青马工程项目、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兼善文化课堂、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振兴田间行”、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吉隆镇埔仔村等单位,开展了第16期学生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新启口述篇章,再续农耕故事

1月5日下午,实践团17人在田家炳教育书院321教室举行了社会实践培训交流会,后启动了农耕馆教育口述史撰写系列工作。各小组聚焦建馆史、草把龙挖掘史、传承史三部分别研讨:“建馆史”组梳理脉络定大纲;“草把龙挖掘史”组补充访谈、整理材料;“传承史”组理清写作思路,并基于前期工作坊,访谈西南大学体育学院张国栋教授、北碚区状元小学周春梅副校长、刘刚馆长等完善传承口述内容。

书海拾遗揽众慧,集思广益读书会

1月7日下午,开展“乡村与青年”读书会。从“乡村青年成长”和“洄游青年”两部分视角,探索新时代的青年与乡村的成长轨迹及其与乡土的联系。读书会由21级教育学班余佳琪同学主持,特邀学部刘争先副教授指导交流。实践团成员分4组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乡村青年命运、支教中的地方性知识、教育边界与意义等议题。刘争先老师结合自身经历,深刻又富有洞见的回答,引发同学们的热议与沉思。

“汉声”工坊,指点迷津

1月8日,特邀在台湾《汉声》杂志工作过的罗龙吉老师到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开展“汉声乡土调研与草把龙项目工作坊培训”。创刊于1971年的《汉声》,一直致力抢救、保护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亲力奔走调研,完成大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拯救数十种濒临失传的中华民间手工艺,也成为了该领域世界著名的杂志社。

罗老师详细介绍“考工法则”,助力惠州埔仔村草把龙调研。又通过“草把龙调研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你最想在其中做什么?”等共创发问,引导团队明晰目标,达成教育共识,增强凝聚力与合作意识。

粤韵埔仔,草龙探源

1月9日,实践团赴有广东省舞龙之乡称号的惠东县吉隆镇,开启4天草把龙文化调研。团队拜访了广东省级非遗元宵舞草龙传承人蔡冬维,围绕草龙起源、技艺、文化记忆、教育传承模式等进行访谈。在草把龙工作室,蔡师傅展示制作工艺并讲解埔仔元宵舞草把龙文化仪式,龙神山下的龙神庙前,蔡师傅用客家话诵祭词,请龙神,迎祥瑞……调研访谈让实践团深深感受到草把龙非遗真正的文化教育价值与力量。

乡间美育游埔仔,寻觅“最厉害的TA”

1月11日至12日,实践团分队在吉隆镇埔仔村开展“寻找最厉害的TA”美育项目。该项目采用非预设游乡方式,引导孩子以积极开放的审美关系性认知、重新感悟埔仔乡村的日常生活到审美链接的经验转换。小老师们分三小组带领孩子通过诗歌、绘画、摄影等多元形式记录孩子们眼中埔仔村“最厉害的TA”,激发内心的创造力,照见不一样自己。

此次社会实践项目深化了学部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联合西南大学校团委第九期青马工程,优选3位学员,形成联合调研小队,用跨学科视野与研究方法,携手为乡村教育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思路,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撰稿:姚堰缤卢依林

摄影: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

审核:李雪垠

终审:刘 娇


  • 学部概况
  • 部徽
  • 部训
  • 部长寄语
  • 西南大学教育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部是办学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学部,1984年获教学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课程与教学论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点击查看详细介绍】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田家炳教育书院 电话:023-68252305 网址:jyxb.swu.edu.cn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 Southwest University

  • ■ 给全体学生的十条倡议 【查看详细】

    ■ 给教师的十条建议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