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举办2023级教育博士“博导三人行”第一期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3-10-07 09:23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为落实教育学部“导师团队参与制”和“教育博士论坛制”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导师团队与教育博士的学术碰撞力,充分发挥博士生导师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9月27日晚,教育学部在田家炳813报告厅举办了2023级教育博士“博导三人行”学术沙龙活动(第1期),赵伶俐教授、彭泽平教授、唐智松教授莅临现场指导。

2.jpg

3.jpg

4.jpg

本期学术沙龙以“博士生活的规划与设计”为主题,每个小组分别选派一名同学进行研讨交流。刘赣华同学以“追光而行 拔节成长”为主题,介绍了自己博士生活的“352行动计划”,表达了潜心学习、量化行动、拔节成长的学业理想。刘仁有同学分享了他多读、多思、多写,以及定向、定量、定期的学习思路,并表示将以“自信而不自负、用心而不灰心、紧张而不慌张”的姿态和状态开启博士生学习生涯。曾雪梅同学从“带着憧憬来学习”“带着刻度来量化”“带着问题来解惑”三个方面分享了她的见解和思考,并从“时间分配、选题领域、心理压力、师生相处、成果实践”介绍了她的详细规划。谢嘉珣同学围绕“如何让工作内容变成学理文章”“如何再事务性工作中开展学习”“如何让博士学习指导工作实践”三个维度进行了分享,并阐述了她“一个内核+五个要素”的学习进路。常硕同学分享了阅读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路在何方》的心得体会,交流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未来学习的前瞻思考。赵文同学从研究背景、文献综述两大方面介绍了自己对于“汉语二语学习者网络多媒体识字教学的实证研究”的相关思考和研究进展。白八斤同学以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该怎么走”四个部分,分享了对未来博士学习生涯的规划和期许,表达了按时完成学业的坚定信心。

“博导三人行”的各位导师分别对同学们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和指导。唐智松教授对同学们的求学热情、研究态度、思维品质等作了充分肯定,对教育博士学生的工作特点和实践导向作了分析,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协调好学习、工作、家庭的矛盾,清晰认识自身角色定位、合理安排时间精力、高效推进研究进度,顺利完成学业。

赵伶俐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大家的分享激情有余、态度可嘉,但学理有待进一步探究,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她勉励大家,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要有“问题意识”“概念意识”,大家要尽快掌握学理性的表述方式,尽快进入学术的话语体系,尽快把工作思维转换为学术思维,迅速找到“博士感觉”、抓紧进入“研究状态”、努力讲出“学术味道”。

教育学部副部长彭泽平教授高度肯定了2023级教育博士班班委对本次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从“狠、紧、准、稳、巧”五个字入手,对大家的交流汇报作了生动点评、对未来的学习研究进行了精准指导。所谓“狠”,就是要扎实推进博士阶段的学习,要有王阳明先生所说的“一掴一掌血、一棒一条痕”的意志和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弹性空间、留退缩之路;所谓“紧”,就是要把关口前移,先人一步、早作准备,不能按步就班、慢条斯理,尤其要利用好博士一年级集中上课的时光,抓紧读书、抓紧出成果,为后续的学位论文撰写留足空间和时间;所谓“准”,就是要围绕教育博士的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原有基础,进行“主题式学习”“研究式读书”,不能漫无目标、随心所欲;所谓“稳”,就是要有稳定的状态、良好的心态,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也不能急躁、浮躁,更不能暴躁,要持续保持日进日新的状态;所谓“巧”,就是要学会抓结合、抓统筹,尤其要有“一体化”思维,学会把小论文和大论文一体化推进、学习和工作一体化思考,千万不要把工作和学习对立起来、把小论文和大论文割裂开来,要做到学得轻松愉快而又富有成效。最后,彭教授还勉励大家要倍加珍惜博士阶段的时光,把读有字之书和读无字之书结合起来,以学习打开格局,以学术提升修养,让学术味越来越浓、师生情越来越深、同窗谊越来越醇,在博士学习阶段实现整体性进步、得到全方位成长。

5.jpg

6.jpg


图文:赵雄彬、马丽萍

初审:李宏展、崔建萍

复审:郑云丹

终审:彭泽平


  • 学部概况
  • 部徽
  • 部训
  • 部长寄语
  • 西南大学教育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部是办学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学部,1984年获教学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课程与教学论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点击查看详细介绍】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田家炳教育书院 电话:023-68252305 网址:jyxb.swu.edu.cn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 Southwest University

  • ■ 给全体学生的十条倡议 【查看详细】

    ■ 给教师的十条建议 【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