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沃心田,美育润云乡|2025教育学部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可持续发展项目暑假特色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23 23:27作者:来源: 浏览次数:
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根铸魂的育人新路径,厚植教育学人知农爱农情怀与综合素养,7月3日至7月15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与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发展与促进会、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北碚区兼善文化课堂、北碚区乡土文化传播中心、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西定乡曼佤村委会曼佤老寨村民小组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第17期农耕文化与乡村美育暑期特色社会实践活动。
农耕传情——“我与农耕馆”共创活动
7月3日至7月7日,各小组根据在参观体验中理解的农耕智慧,思考“我”与农耕馆的联系,通过多元形式展现农耕文化的深厚魅力。如展开深度访谈,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农耕馆背后的故事与情怀;举办农耕主题走秀,传统农具化身“时尚符号”;自创歌曲《我们与农耕馆》,为农耕文化的活态传承探索了新路径。
书香润农——“教育为农”读书分享会
7月7日,实践团组织了“教育为农”读书会。读书会由邓尧同学主持,特邀教育学部胡燕娟副教授指导交流。实践团成员们共同研读乡村教育经典文献与前沿研究成果,分3组进行心得分享。与会师生围绕“‘家文化’对‘附近的消失’的回应”“在地化教育价值辨析”“乡村在地化教育困境辩证”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探索乡村教育发展新路径。胡燕娟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展开讲解,引发同学们的热议。
乡情寻踪——曼佤老寨乡土文化调研
曼佤老寨坐落于云南布朗山深处,充满原始魅力和民俗文化。7月8日,实践团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西定乡曼佤老寨村开展乡土文化调研。
实践团首站专访了村寨文化传承人阿章,这位名字寓意“蜡烛”布朗族文化守护者,系统阐释了当地“万物有灵”信仰体系,涵盖树神、雨神、碗神等多元神灵崇拜,并指出这一信仰深刻影响着村民的行为准则。在讲述“五年榕”守护村寨的传奇时,阿章特别强调五株同根共生的古树象征着村民的团结精神。这位早年潜心研习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表示,传统祭祀活动维系着人与自然、与祖先文化的联系,而守护这份独特的乡土文化,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后,团队走访手工织布传承人玉布。老人年逾八旬,完整演示了从纺线、绕线到腰机织布的流程,并口述了该技艺的历史脉络、工具结构与工序要点。传承人始终耐心讲解,将这份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手工艺传承,视为不容推卸的责任。
此外,调研还聚焦于老寨的新生力量。团队分别拜访了返乡建设的青年榜样岩茏老师及心系桑梓的大学生玉帕。交谈中,他们讲述了近年来寨子在经济发展、教育普及道路上的艰辛探索,也展现了公益书屋、野外学堂等从无到有的奇迹背后,无数乡村建设者不言放弃的赤子之心与默默耕耘。
教学相长——曼佤老寨公益书屋美育学堂特别行动
7月9日至7月14日,实践团与曼佤老寨公益书屋来联合开展“寻找最厉害的TA”美育学堂。课程以非预设、生成式教学为主线,围绕自然观察与社会发现展开,采用艺术摄影、足球“无为课堂”、自制豆本、种子地图绘制等形式,将地方性生活经验与自然素材转化为可视化成果。此次学堂,儿童在其中展现出较强的自然探索力、链接力,在生态价值理念、审美观、文化认同等方面获得多元成长,为扎根城乡实际、遵循乡村教育规律的在地化实践提供了生动范本。
本期社会实践紧扣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依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科优势,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在地需求精准对接,持续输出创新乡村教育方案,为一流学科建设与乡土文化传承提供实证样本与长效动能。
撰稿:胡晓婷 张子涵 姚堰缤
摄影:农耕文化教育创新社
初审:李雪垠
复审:赵 鑫
终审:刘 娇
- 学部概况
- 部徽
- 部训
- 部长寄语
-
西南大学教育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部是办学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学部,1984年获教学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课程与教学论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点击查看详细介绍】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田家炳教育书院 电话:023-68252305 网址:jyxb.swu.edu.cn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 Southwest Univers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