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社携手深耕育人沃土,五育融合滋养多彩童心——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暑期“假日学校”(北碚)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5-07-17 15:24作者: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要求,推动构建“以学校为圆心、区域为主体、资源为纽带”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7月走进重庆市北碚区天津路社区与荷花池社区,以“社区‘育’见非遗美,童心手作承匠心”为主题开展了为期11天的“假日学校”活动。本次活动聚焦青少年全面发展,精心设计了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的多元课程体系,为社区小学各年级学生打造了一个以文化传承厚植根基、以国际视野拓展认知、以本土精神涵养情怀的精彩暑期课堂,探索了高校与社区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前期准备扎实,育人方向明确。活动启动前,实践团通过教学技能培训会提升专业素养,并召开校、社、家三方交流会,凝聚协同育人共识,为后续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业托底固根本,智趣拓展启新思。每日的育辅导环节,实践团成员耐心细致地帮孩子们答疑,为假期学习“稳稳托底”。在智趣拓展课程中,知识与趣味巧妙融合:语文课堂通过绘本《大大的,小小的》引导孩子们温柔观察世界,儿童短诗创作融入重庆特色意象,激发孩子们的表达热情;数学课堂借助非遗剪纸直观展现“对称美”,并初探“割圆术”带孩子们领略古人的智慧;科学课堂则通过肺活量小实验和声音原理拆解,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火花。
非遗传承润童心,本土精神植根基。在精心设计的非遗系列课程中,孩子们亲手制作艾草锤,在草木清香中感受传统养生智慧;聆听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动人故事,感受浓郁的民族风情;探究火锅中花椒与牛油的奥秘,解码巴渝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扎染课上,绳线缠绕间,靛青晕染出梦幻图案,在染料渗透里体验非遗鲜活;剪纸课上,剪刀游走间,童趣盎然的作品跃然纸上,非遗传承的种子悄然播撒。天津路社区还特别开设了“卢作孚精神探索”特色课堂,孩子们在“北碚之父”的故事里,发现本土先贤“实业救国”的担当,家乡情怀与责任意识悄然生长。
国际之窗拓视野,艺体时光扬活力。实践团中的留学生成员化身“文化向导”,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故事,带孩子们领略了摩洛哥和贝宁的异域风光与独特习俗;在“走进非洲草原”的绘画课上,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心中的动物世界;蔬菜与运动主题课则将颜色认知、健康知识及外语学习融为一体。既拓宽了孩子们的跨文化视野、提升了多元知识运用与交流能力,也在融合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中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文体活动穿插在每日课程间隙,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体育舞蹈和趣味游戏为载体,让教室成为欢乐的海洋,孩子们在奔跑跳跃中强健体魄,在团队协作中收获友谊。
双社联动启新程,十日光景育童心。7月12日下午,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在天津路社区举行的温情文艺汇演中圆满收官。来自两个社区的孩子们以精彩演绎《非遗探秘之旅》表达对文化的传承,以深情朗诵《卢作孚精神赞歌》抒发对故土的赤忱,以活力跃动《小城夏天》点燃对现场的热情……汇演最后,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颁发了奖状与奖品,送上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成为活动成果最生动的写照。
本次暑期“假日学校”活动不仅是一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更是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范例。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深度体验中探寻非遗文化根脉,在学业互动中夯实成长根基,更创新性地以“小手拉大手”方式,有效带动家庭参与文化传承,为社区教育注入新活力。未来,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耕校社协同育人路径,让非遗之美浸润更多童年,让匠心精神融入成长轨迹,以教育实践奋力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篇章。
初审:李晶晶
终审:刘 娇
- 学部概况
- 部徽
- 部训
- 部长寄语
-
西南大学教育学为“双一流”建设学科。教育学部是办学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学部,1984年获教学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课程与教学论获批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学科。【点击查看详细介绍】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田家炳教育书院 电话:023-68252305 网址:jyxb.swu.edu.cn
-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The Faculty of Education , Southwest University
-